企业频道

当前位置: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艺坛挥洒意自如——记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第二回 少年彭俐侬步入艺坛

2013-11-21 10:27:47 来源:当代商报 编辑:

  然而,就在彭俐侬求学期间湘北战争吃紧,岳阳沦陷,长沙震动,国民党湖南军政当局,因为误听情报和错误地理解蒋介石的指令,将誓死抗日,不惜成一片焦土理解为将长沙城市烧为焦土的“焦土抗战”,一把火烧毁了古城长沙,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2日)

  彭俐侬全家人从大火中逃出来,只得到湘潭十二总南京戏院“九如班”安家。

  从这时候起,刚读了两期初小的彭俐侬,不但失学了,还失去了长沙那个虽然穷但还算安定的家,现在则跟着父母,以戏班为家,过着漂泊湖海,不安定的生活,但从此她可以整日整夜地生活在戏班子里,随时听戏,随时看戏了。也有更多的机会学几段唱腔了。年过花甲,上个世纪60年代在大众游艺场操琴的琴师何剑飞,常在我家吃煮白菜充饥这时,他会一边吃着热腾腾的煮白菜,一边回忆着认识彭俐侬的往事,他说他当时也在九如班搭班操琴,看着彭俐侬长大的。

  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徐绍清、彭俐侬主演湘剧高腔《琵琶上路》荣获二等演出奖。

  长沙大火后,到1938年年底,湘剧抗敌宣传队已发展成七支队伍,彭菊生所在的“九如班”,编为第四队,他被大家推选为副队长(当时职称叫队副,虽然旧戏班改编为宣传队,只能算作是战时民众团队,并没有什么经费补给,仍然是自给自足。由于时局日趋紧张,看戏的越来越少,艺人的收入越来越低。彭俐侬的父亲一人,除了维持宣传队的日常开支外,还要养活七口之家,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未满十岁的彭俐侬,彭菊生只好违心地让她上台去当“下手”,即跑龙套,作群众演员,混碗饭吃了。

  对于上台演戏,彭俐侬向往已久,她从四岁起,就开始看戏,加上记性好,龙套种种程式,如“站门”,“挖门”,“扯一字”、“下八口”等等。早已熟记于心,跑起龙套来,不仅卖力,而且十分熟练,不久就成为龙套头头了。

  彭俐侬在跑龙套饰演太监、丫环一类的群众演员时,总是专注的看戏,默默地学戏,特别是名角的戏,她总是争着去配演,绝不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她在同著名演员吴绍芝主演《陈琳拷寇》一剧,饰配角太监,动作非常精彩,演出后,收到吴绍芝先生的称赞。

新闻排行

推荐新闻

精彩推荐

图说湖湘

陈键锋获颁亚洲最佳演员 《我们的千厥歌》热拍
从零到身价百亿 范治昊和他的太格集团
男子娶4妻受审喊冤:没过上一天俩老婆的生活
业内揭伴娘生意链:要开放漂亮 曾雇小姐当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