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敬业,作风过硬。这是熟悉他的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为了工作,他能吃苦,不畏难,敬业负责。作为编辑部主任,2008年,东海县青湖镇某村一位老大爷抱着3岁的孙子,背着煎饼,在报社读者的带领下找到他,向他哭诉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早在2005年因为一丁点儿口角问题被邻村的8个年轻人给打死了,经过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他和他的孙子应该得到10.8万元的补偿金,可是因为涉案的几个年轻人都已经受到了法律制裁,其家人不愿意再掏补偿金,而且又都是村庄里的老百姓,他申请法院执行,法院执行去了好多次,都以这些人家没有可执行的财物,也不太好执行为由而进行推诿,黄甫主任在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先后花了5天时间进行多方采访了解求证,最后写出的6000多字长篇内参“法院执行难就可以不执行吗?”引起了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领导和法院领导及时开会专题研究处理该问题。内参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让老人含着热泪领取了“不愿领取”的10.8万元补偿金,在了解了老人的难处后,黄甫主任自己还“搭上”了2000元“爱心”钱给这位老人家。
2010年,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建筑公司老板一家人,捧着足足有20厘米厚的讨薪材料来到市场信息报社地方市场编辑部进行求助,黄甫主任亲自接待,他在看了所有的证据材料后,先后往返欠薪地灌云县和徐州市6次,奔波了10多天,写出了8000多字的“工程款索要三年无结果农民工工资欠了一年又一年”长篇报道,该报道一经刊登,立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结果不到20天的时间,建筑公司的席老板就拿到了房地产公司恶意欠下的2400多万元工程款……
他16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他深入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采写稿件2000多篇,他在地方市场软文版面上写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大学;写过村(居)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七站八所、县政府和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写过美容院、洗澡堂、洗浴中心、KTV、夜总会、宾馆和大酒店;写过风景区、旅行社、车站、港口和引航站;写过医院、殡仪馆、银行、干休所和部队;写过煤矿、国电、公安、国土、财政、卫生等及地方政府的34个一类局……近千万元的软文创收收入源源不断的进入编辑部账户,编辑稿件无数,他以出色的表现和突出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多次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报社还曾特地发文表彰过他本人为报社“创收标兵”!
在记者问及市场信息报社地方市场编辑部在他的运作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有何感想时,黄甫说编辑部能有今天,干出如此成绩离不开编辑部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为编辑部做出特殊贡献的有已经去逝的金同才、周玉玺和谢殿斌三位老师,目前仍然奋斗在一线的记者还有成祝、萧文、王越、陈守军、段邦春、李保海、尹宗响、潘正芹、万民等老同志。在此,黄甫主任也想对他们说:各位辛苦啦!
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概括国内媒体近年来的“三步曲”:90年代早期出名记者,90年代中期出名编辑,90年代末期至今出经营者。这一说法反映了国内传媒从内容采编到报道策划再到经营管理的发展轨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却不到1%,而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像黄甫主任这样的现代传媒经营管理精英更是少得更少!
市场信息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可以说,多年来,黄甫同志为忠实记录中国新时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光辉历程,为市场信息报社在新形势下经营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报社职能部门经营与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著名记者、前《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至死不悔、乐此不疲。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道出了黄甫主任同样的心声,如果人生能再给他一次选择,他依然选择编辑部主任这个岗位。在梦想与现实间自由地穿行,在思想和写作中不断地升华。只要心中还有梦,他笔耕、创收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只要对生活充满激情,他写作、创收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