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戏剧审查机构对《武松》等剧名不断予以刁难,加上湘剧界个别班主“挖墙脚”,到这年的夏末秋初,中兴湘剧剧团在内外夹攻下,被迫宣布解散了。此时彭俐侬妇女父女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们决心变换一个环境。恰好这时义华抗战湘剧团看中了彭俐侬父女的才艺,特聘请她与父亲彭菊生加入该团离开长沙,西去邵阳。
这个剧团是湘剧三元科班出身的著名老艺人范元义先生创办的,“七·七事变后,从湘潭流动到邵阳,剧团在彭俐侬入盟后,收到观众的喜爱,上座率一直很好。
彭俐侬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邵阳明星戏院门口的大红海报上,这自然使她兴奋,这意味着社会与观众已经承认她是一个正式的湘剧演员了,第一天晚上,她上演的是折子戏《游龙戏凤》亦名《梅龙锁》,当时她年纪还只有十三岁,扮相极好,嗓音更甜,表演尤其生动,加上这是一出喜剧,随着演出的运行,一阵阵笑声,赞美声,不时从观众席里爆发出来,同时还得到同行前辈们的一致称赞,值得庆幸的是义华抗敌湘剧团又聘来了一位人品好,道艺深的“戏状元”肖金祥老师,这位肖老师他工于青衣旦,彭俐侬的父亲备了酒肴,又邀请了老友,琴师何剑飞作证,请求肖老师收彭俐侬做弟子,肖金祥看了彭俐侬演出的几出折子戏,又观察了她的练功,吊嗓之后,觉得这妹子是个唱戏的料子,便欣然答应下来。彭俐侬找到了这样一位“戏状元”师傅,心里十分高兴,她暗暗下定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学戏。半年过去,彭俐侬的基本功渐渐扎实了,规范了,肖金花老师开始给他教戏了。为了合作来培养湘剧这株幼苗,肖老师向彭俐侬的父亲说:“我教完彭俐侬一出戏后,你就帮她加工唱腔吧。”从此彭俐侬在家传师授的条件下,迈出了她在艺术道路上坚实的第二步。
1944年5月,日寇大举侵犯,长沙、湘潭相继沦陷,邵阳震动,形势紧张起来,义华抗敌湘剧团团长范元义宣布决定:沿着公路往湘西逃难,目的地第一站在桃花坪,紧接着是洞口、积木槽、安江、洪江。什么地方能唱戏就唱几天,弄点柴米钱度命。
不为敌人歌舞的湘剧艺人,第二天从长沙枪林弹雨中又逃出来的吴绍芝、余福星、于金生、凌福志、董海奎等一批湘剧艺人,到了邵阳,难中相见,倍觉亲切,就一同上路逃难。
这时,彭俐侬已经十四岁了,到邵阳这一年,她跟肖金祥老师学了不少的戏,这次逃难中,在桃花坪又与湘剧名演员吴绍芝合演了全本《凤仪亭》,吴绍芝先生认为她艺术上有很大的长进。没过两天,日寇进攻邵阳的消息传来了,剧团再也不能在这里停留了,他们过雪峰山,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洪江镇。全程230华里,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中国,对这些既无地位,有无钱的艺人来说,走完这段路程,真是十分艰难的。
曾继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