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家飞画字”团队结束在第二届比利时中国文化年活动,中国汉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起欧洲人的关注,他们对唯一存活至今的古老象形文字,感受到了呼吸、色彩、律动,甚至有魂魄。
“每个汉字,是一个字,也是一幅画,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世界。这就是古老汉字的魅力所在,独字便能成书。”“家飞画字”创始人范家飞,担任了这次欧洲行的主讲员,告诉外国人汉字如何从甲骨文演变而来,通过为汉字作画的方式,为汉字学习带来一种新方式。
她梦想有一天,让全世界的孩子都爱上中国汉字,计划今年用一年时间进行海外巡展, 把孩子们作品和教学理念展示给世界看,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汉字文化的传承。
走到欧洲的“画字”
一丝不苟的短发,无论是什么天气,都穿着一件短装旗袍,这就是范家飞。
3月中旬,她刚回到昆明不久,就接受了我们第二次采访,聊聊中国汉字走进欧洲的那些惊喜。
2月20日,她发了一条个人微信:比利时中国文化年我们启程了,汉字魂近百件作品装进了潘多拉箱子,136公斤,推车推着、背上背着、手里拎着;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尽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助力中国文化复兴梦!
第二届比利时中国文化年,是2月25日在比利时列日市开幕,此次文化节活动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列日市政府共同发起并共同主办。
出发前的范家飞是忐忑的,她担心行囊里准备的“家飞画字”作品,当地人听不懂怎么办?不感兴趣怎么办?。“假设了很多,去到那里以后,就发现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们对于中国文字的兴趣,有很多感动人的地方。”范家飞说,第一天的展厅里起初来了两个比利时学生,显得很开心,就教他们写甲骨文。她注意到,这两个学生当天来了三次,每次都要带两个学生来观赏。“我感觉得到,在他们眼里,中国文化有着很浓的神秘面纱。”
参展的20天里,有参观者主动问范家飞,可以在列日市什么地方学“家飞画字”。得知,在列日市没有地方学习时,参展期间天天来观摩,还免费当起了翻译。“我们亲切地称小伙子叫大胡子,24岁,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迷。”
临近结束,“家飞画字”去到比利时列日成人大学。“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让我感动。”跟孩子的教学不同,范家飞在老年大学分享的是汉字的演变,十二生肖包含哪些,老人们又是属什么的?后来,他们用德语跟自己的老师说,希望老师多学这样的方式来教学。
“从三岁半到老人都爱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汉字。”走的时候,学校的老人们还来跟范家飞拍合影。当地的合作伙伴告诉她,“他们很认可你。”
“你怎么知道?”范家飞疑惑地问道。合作伙伴说,“我看出来的啊,老人们走的时候特意走过来打招呼、拥抱,按照他们的思维,如果不喜欢的话就直接走了、不会客套的。”
这段对话,大大鼓舞了范家飞。列日市展览结束后,她按计划到达德国柏林,开始近一周的教学交流活动。
在柏林竹苑德中文化交流促进会(Bambus Pforte)刘悦女士的倾力协作下,家飞画字——汉字启蒙浸入式学教学课堂分别在柏林达芬奇学校、贝蒂娜•冯•阿尼姆学校及华德学校开讲。
每所学校都布展了百余件汉字作品。“参观展览将十分有助于学生们通过有形的汉字作品直接了解汉字文化的起源、演变和特点等等。”范家飞和她的团队总是不辞辛劳去布展。
到达达芬奇学校,“家飞画字”受到了校长的亲迎。更重要的是,有学生们主动来参与“家飞画字”课堂。
上第一堂课后,《欧洲时报》等来自柏林主流媒体的记者参与了随堂听课。随后,还专访了范家飞。“当时觉得压力很大,恨不得能躲起来。”但是学生的热情,增强了范家飞的勇气,常常是一波学生的交流没有结束,另一波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为孩子打造学汉字新法
如果不是“家飞艺术培训中心”经历了一次“分家”独立,范家飞可能还一直在致力于如何和哥哥、姐姐把“家飞艺术培训中心”做强做大。
自2001年大学毕业,作为村里第一个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创业教孩子画画。她说,2005年以前,她纯粹是一个教画画的老师,就是教技法。后来,“家飞艺术培训中心”分家,范家飞一个人单干后,才思考孩子成长的目的不是画什么像什么的,要寻找更有意义的学习。
最初,范家飞能想到的,就是将各种品格的6A教育、户外运动等,尝试融入到教学中。06年到09年,通过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小朋友在学画中体会到快乐。 “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参加募捐,参加各类进社区活动,自己也去上了各种亲子课,在孩子身上试试。感觉一两节课还可以,一持续下去,满足了大孩子的就满足不了小孩子。”
这段时间,范家飞接触到《易经》,拜了师傅,开始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当时,还读了一本《说文解字》,了解了汉字的演变,但并没有多余的想法。甚至,黔驴技穷时,把易学符号渗透到绘画课,让孩子去了解。“7岁以上孩子是非常理解的,4-7岁孩子又是懵懂的。”
一切都促使范家飞思考,4-7岁的孩子要怎么学习呢?如何做才能让这些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呢?期间,她遇到一个触动现在使命的孩子。“她妈妈是清洁工,在培训中心负责拖地,每天免费教她家两个孩子学画画,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五年级。”2010年时,这位母亲跟范家飞说,老师说她女儿太笨了,一年级写字老写不好。对上孩子的眼睛,范家飞发现她变得没了笑容。
“当时,我的心一下被敲醒了。那个女孩分明就是童年时的我,体会到了一种感同身受的自卑感。”范家飞说,她5岁上小学,语文课听不懂,因写错字常常被老师罚站,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差生的帽子,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初中。
虽然已过去多年,仍是范家飞心里的痛,说到这儿仍不住流了眼泪。 “我不想看着长大的女孩,因为学汉字跟不上进度而变成差生,得做一点事情。”作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第32代后人,范家飞特别想做点什么。“很快我就想起了自己看过的《说文解字》,画画是全天下孩子的爱好,何不把画画和汉字演变结合起来呢,让孩子了解一个汉字是怎么来的?又可以利用汉字的主题来画画。”
一有想法就去行动,是范家飞的标签。再次找来《说文解字》研究,了解一个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简体字的演变。按这种方法教了后,每一个孩子对汉字的热情和探知,范家飞忍不住一阵狂喜,终于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了。
坚持下来的希望
“家飞画字”已经走过5年,学习版本也更新到了第三代。
范家飞说,第一阶段从2010年到2013年结束,只把汉字的演变画出来,配上了画面。“那个时候的思想,还停留在孩子来学画画的,今天画的是猫还是狗,猫给予狗礼物,教画小动物同事理解什么是给予,字的演变不是完全为了孩子展开。”
虽然是1.0版本,为做成电子版来教学,范家飞还是得组织一个绘画团队来研发课件。没有钱,就抵押房子贷款发工资。团队人数最多时,有10多个。
汉字演变及汉字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到底该用什么版本呢?范家飞也考虑到一个权威性,她说每一个字,团队都要查三本权威解读。如果是三本书,就要看其中两本是不是一致的?每一个字的溯源,都要用多数的。
晚报记者注意到,范家飞办公室关于汉字研究的书很多,有《中国象形字大典》、《细说汉字》、《常用汉字图解》、《汉字的符号之美》等十多种。
以“家飞画字”的“鱼”为例,象形的鱼,最早的就是一条鱼形状,到金文时,鱼字开始发生变化,下面一横代表的是鱼的尾巴。“鱼又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鱼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鱼有关,如鲨、鲢、鲫、鲜等字,还包括“鲁”。鱼形结构和日结合在一起,像鱼在器皿之中,表示把鱼烹熟盛在盘中。
课件的改动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围绕一个汉字,一半是画画,一半是画型。和之前版本相比,讲解给予的予字时换成了人物出场,而不是小猫小狗的手绕在一起。
“汉字的演变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都在解读,我在做的不是改变,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汉字是怎么来的,是儿童版的说文解字。”目前,“家飞画字”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常用汉字2500个,全部做成了课件,讲述了一个汉字是怎么演变来的,配上了手绘图和故事。
“大大丰富了孩子对于汉字的想象力。”王璐阳妈妈说,女儿是“家飞画字”第一批学员,学到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觉得在这里,学了新东西又遵循了传统理念。“家飞老师给予孩子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孩子思维更开放。”
“家飞画字”也在2015年上半年时,在昆明5家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开了实践课。
“以字为依托来想象,不是限制孩子思维。”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儿园副书记副园长谭琳梅说,开课期间没课她都坚持听了“家飞画字”,觉得特别美,通过范家飞的教学,让她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班、大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记得有一节课讲丝,范家飞先从古代蚕怎么吐丝讲起。小朋友听了故事后,每个人画的画都是不一样的。”(本报记者 谭江华 连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