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屋脊西藏,有这样一种关于餐饮文化的说法:“文房四宝”奶、酒、肉、茶,这四种在吃饭时那是样样不可或缺的,而酒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有着更为浓重的意义,藏酒文化也是渊源流长,走进西藏,小酌藏酒,感受不一样的异土风情。
偶与西藏情
2002年,陈永华第一次走进西藏,等待他的除了雄伟壮阔的大地和善良淳朴的人民,与之伴随而来的礼物便是特有高原反应,然而这小小的反应阻止不了陈永华对西藏萌发的爱意,大雪下的西藏越发圣洁,那里的虔诚,质朴都一点点悄无声息的如红酒般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伫立在高原之巅,领略着西藏的天高土厚,感受着高原植物的蓬勃生机。陈永华有一个梦想,他想要在世界屋脊种植和酿造世界最高的葡萄酒,在这里,有千年的光核桃树,在这里,有珍贵的林芝盐井野生葡萄。陈永华也想和当地人一样,用这种葡萄,酿造高原原生态的红酒,并将这种和世界高端葡萄酒的产地法国一脉相传的酿造技术推向全中国。
在录制现场,主持人和嘉宾有幸尝到了做客《奋斗》的陈永华带来的红酒—西藏红。这是陈永华的第一款梦想之酒,也是和纵商贸推出的第一款与西藏本土文化内涵相结合的高端葡萄酒,不仅暗喻葡萄酒本身的色彩,更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启发,商标设计也是具有浓郁的藏味,以中国西藏地区的区域版图作为背景,设计了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作为浮雕式的LOGO,背景上衬托出藏文“藏”字和吉祥巴扎,所有这些元素,让人一眼就分辨出这是来自西藏本土的产品,也是正因为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色,西藏红作为西藏第一款高端葡萄酒,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众所周知,葡萄酒的技术发源地是法国,法国葡萄酒底蕴浓厚,对产区和葡萄品种都有严格的基本条件,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是法国葡萄酒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于是陈永华也曾不远万里,前去取经,和法国费伊国际酒业集团合作,引入法国酿酒师珍酿的顶级的葡萄酒,并邀请法国专业人士成为西藏红葡萄酒的酿造和技术顾问,在跨国际的联合合作下,把西藏特产的葡萄酒打造得更加醇美。
年少的青春回忆
1992年,初中毕业的陈永华,走出农村,16岁的他,迫于生计,在城市里到处寻找工作,后来就在成都找到了一份修立交桥的差事,维持生计。母亲是精神病患者,父亲早逝,还好在父亲生前校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勉强生活,对于这些,如今已是和纵商贸董事长的陈永华每每提到,依旧心存感激。
一年后,17岁陈永华离开建筑工地,在西南民族大学里面开了个小超市,从事鲜花生意,也就在那个时期,陈永华结识了很多藏族朋友,也正是这群朋友,把藏族的酒文化带给了陈永华。而陈永华与之回报的,不仅仅是对藏酒喜爱,更是远避国内一二线城市,把公司的根也扎在了西藏。西藏环境优美,佛教理念神圣,把公司开在这里,也是对公司的一种熏陶。
走在创业的荆棘路上
1995年,已然19岁的陈永华,开始寻找更大贸易平台。偶然的一次机会,在成都的亲戚家里,他了解到一个酒的品牌,自此,陈永华便通过经销商做起了酒生意。 然而,1995年至1999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国内行情并不好,市场上流传着“法国疯牛病”的说法,传言称葡萄酒是用牛血做的,以至于整个从国外引进的酒就都卖不出去。首次创业就遇到巨大瓶颈的陈永华,只好把红酒的事搁置了。
后来的两年,他虽然从事别的生意,但对红酒的观望却一直在进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2002年国内葡萄酒再次引起关注,张裕红酒得到人们的认可,陈永华看到商机已到,决定重新做酒,可是时机就是转眼即逝,过了2002,到了2003,非典来袭,刚刚打造好的西藏红,收到非典的冲击,餐馆生意下滑,红酒也随之难以销售。股东撤资,资金断裂,红酒生意再次搁置,但梦想却从未停止。
三年后,完成资金积累的陈永华,整装上阵,再次回到西藏拉萨的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创业之路异常艰辛,肝病的折磨,令他饱受痛苦,但是生意之重,他依旧心心念之,在朋友的帮忙打理下,持续发展,直到2007年,控制了病情的陈永华开始恢复工作,申请注册自己的品牌西藏红。
如今的陈永华,实现了他的梦“西藏红”-在世界屋脊种植和酿造葡萄酒,这梦里,这酒里,倾注了陈永华对藏文化的爱,对藏酒的情,再次彰显了世界屋脊的纯心酿造,愿“西藏红”红遍每一个家庭,温暖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