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频道

当前位置: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凭甲:只要顺着河流走 终究会发现大海丨风向标

2015-04-16 17:35:59 来源:当代商报 编辑: 黄涛

\

  李凭甲,曾用名李平甲,笔名李典澄。1952年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管理学博士生、北京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世纪国联美食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北京书协理事、中国榜书协会顾问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艺海百川书画院、文化部诗书画院等多家书画院的荣誉院长、中国将军名人书画家协会顾问、中华砚文化研究会顾问及中国榜书协会顾问。他先后取得美国波莱斯顿大学硕士学位、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

\

  2007年后,他多次参与国内外各类书画大赛,屡次获奖。其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世博会上《世纪大潮》被“世博之父”蒋一成收藏,军内四总部、全国人大政协等均收藏了他的作品,还有很多作品已被联合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两岸三地的美术馆、大会堂收藏。

  2011年后,连续两年搞的文化下乡活动在全国省市级单位影响很大,活动主题是“让书画名家作品走进中国平民百姓家”,他被誉为“中国厅堂山水画家”称号,“中国慈善书画家”和“人民喜爱的书画家”称号。同时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Konrad Osterwalder教授的亲切接见,并授予“和平使者”光荣称号,李凭甲名字被编入《新中国美术家大典》,和刘大为等六人被列为华夏艺坛领军人物。

\

  一幅毛主席画像开启了艺术大门

  1952年,李凭甲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李家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的家乡宁津县地处山东西北部,一片盐碱地世世代代都没有生产出足够吃的粮食,他家锅里也几乎天天都是清水野菜。居住在低矮的土房子里,全家人合盖一床破被子,曾经带着弟弟妹妹们讨过饭,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冬天不要太冷,过年能饱饱吃一顿肉馅儿饺子。

  就在这漫长而极度贫苦的日自己,李凭甲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邢福祥。那时李凭甲在集镇上赶集,粮库门口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似乎在讨论着什么,他钻进人群看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一个中年男人正在用画笔创作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此时此刻李凭甲似乎着迷了,一步也不肯离去,看着看着就有了想拜这位画家为师的想法。最后在向这位画家表达了拜师心愿并郑重地行拜师礼后,李凭甲走上了艺术这一条路。随后的日子里,在邢福祥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油画和魏书,李凭甲发现自己进步神速,半年后就可以凭一技之长为家庭的困顿分担一部分了。

  1973年参加工作后,李凭甲成为了宁津县尤集公社的农业技术员,分管10个村庄的生产工作。李凭甲在陈庄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量产翻番。“陈庄模式”受到了上级政府的重视,并被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写进了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1983年,李凭甲在北京创业开饭店失败后,受到了北京大钟寺乡的邀请,成为了日后“京钟肉类食品厂”的第一任厂长。李凭甲一手创建了“大钟寺副食批发市场”,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北京市农委和中央农委的重视,也引起了兄弟省市的关注;同时政府要求上报一些材料,各地也有不少人来大钟寺学习取经。在这种利好的条件下,李凭甲在上报材料里提到了“菜篮子工程”这一概念,相关材料在上报后,“菜篮子工程”彻底被政府认可,就这样,凭借李凭甲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在工作中动脑子观察并改革创新的思维,李凭甲被誉为“菜篮子工程”的奠基人。

  “上帝赐给猪和猿猴都是四条腿走路。猪安守本分,到现在还是四条腿走路;而猿猴不安守本分,则进化成人。这说明不安守本分才能进步啊!”李凭甲就是凭着他的这个形象的比喻,才有了工作上和艺术生的精彩造诣。

  

\

  心如海阔画波涛

  李凭甲画海,要从他和大海结缘开始讲起。

  当年李凭甲在画了3年毛主席像之后,李凭甲想出去闯一闯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定的经历才能有新的进步。李凭甲把目的地设定在青岛,他的一位伯父在山东青岛当军官,可是到了青岛他才知道伯父已经“被打倒了”。伯父家在海边,李凭甲在海边漫步的时候,慢慢就被大海迷倒了。他在海边专心致志“看海”了几个月,看风起云涌,看潮起潮落,看碧海青天,看波涛汹涌,大海的一切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装满海之后,他开始提笔画海。

  “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静下来,静思、书画,享受内心的淡定,崇尚大气谦和、勇于担当的人生境界。”这是李凭甲在多年工作和创作是的内心独白。

  李凭甲画的大海、黄河,大气有韵,形象逼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美感,澎湃有力,繁而不杂,远近分明,色调恰到好处,笔法轻重有度,很有独到之处,突出了大海、黄河浑厚博大的气势。观其图,充满活力,生命跃然其中,如同身临其境,具有迎面扑来之感;观其势,听其涛声的韵律,心旷神怡。加之本人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虚心倾听各界不同的见解,博众家之长,其人品和艺品更显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据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雎国余教授讲,李凭甲是一位当代具有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家。

  大海永远是李凭甲作品的主旋律,正如他自己所说:大海是他永恒的主题,大海的旋律永远萦绕在他的耳畔,大海的澎湃流淌在他生命的血液里,大海的一切永远定格在他生命的记忆里。

  在一本名为《大海之子》的画册中收录了多幅李凭甲笔下的大海。那些大海外柔内刚,润物无声,诗意潜移默化,上善若水。每一波浪潮或气势磅礴或有容乃大,每一朵浪花或意蕴灵秀或澎湃激情。李凭甲不仅传统笔艺精妙,而且融入了西方绘画。通过开拓性的笔墨探索和传统水墨情趣的改造,他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画风。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巧妙融入西方的光景元素。而对色彩处理上,他则完美继承了传统人文的审美情趣,大量使用典雅清淡的色调,并在奇妙的组合变换之中,营造出无与伦比的审美视觉。其作品不贵五彩,落墨浑厚,黑白分明,略施淡彩,却到处呈现五光十色,绚烂之极。

  李凭甲画海多年,笔下已经呈现过上百幅大海的图景。当《世纪大潮》、《观海听涛》、《海上日出》、《涛声万里》等一幅幅充满生命力和澎湃激情的海洋画作品面世后,他被公认为“画海”第一人。

\

  魏体书风画方圆

  1984年调入北京后,李凭甲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家和文学家,如娄师白、阿老、李铎、刘炳森、刘大为、米南阳、阎肃、乔羽、刘美华、卫传业、张永金、 姜昆、蒋大为、莫言等很多朋友,得到不少指点和帮助。他从初学行书、楷书、隶书、到攻学魏碑,遍学百家,从中吸取中国书画之精华,扩大了视野,自担任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长以后,以魏体书风活跃于国内外书坛和画坛。源于传统,但不拘于传统;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和突破。他尽数家之美、擅众家之变,以成独家之奇,向众人敞开了宽大的胸怀。他那庄重、典雅、大气而不失灵气的书法风格,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也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李凭甲的字与画一样,从大海澎湃的激情中提炼出了豪放的艺术个性和豪迈的人生素养。如同流水一般平滑酣畅,如水是圆,如山是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法轻重有度。仿佛墨汁使用还是提炼而成,笔墨间飘着海水的咸腥味。

  新华社对李凭甲的书法是这样感悟的:

  从凭甲书法,说方圆

  大家说;凭甲书法是外方内圆。为何?

  方是目标,圆是路径;

  方是原则,圆是变通;

  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方而不圆会处处碰壁,圆而无方则不知其可;

  立志如山是方,行道如水是圆,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方圆相融随方就圆,在方中做人做事,在圆中自在归真!

  尾语

  李凭甲告诉记者:“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全在勤奋和悟性。我年轻的时候忙起来一整晚不睡觉,现在仍然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5点起床开始写字画画。”许多幅大海的画面,人生格言的领悟都是在这寂静的时刻被他不断地描绘着。

  看得见的鲜花和听得见的掌声背后,永远有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李凭甲博士的成长经历,同样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如李凭甲自幼就启发他的一句话:只要顺着河流走,终究会发现大海。

新闻排行

推荐新闻

精彩推荐

图说湖湘

陈键锋获颁亚洲最佳演员 《我们的千厥歌》热拍
从零到身价百亿 范治昊和他的太格集团
男子娶4妻受审喊冤:没过上一天俩老婆的生活
业内揭伴娘生意链:要开放漂亮 曾雇小姐当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