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话旧
陈萼泉,字啸风,原善化县即现今之长沙人氏,是民国初期长沙市绸布业著名人物之一。
据长沙市工商史料记载,陈萼泉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父亲陈德隆,曾在陕甘总督左宗棠部下任军门提督。他排行第三,17岁时乡试考取秀才,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5月得父执湖南提督鲍超之助,以一万两纹银报效朝廷,捐官候补道,欲请湖广总督李瀚章准鄂省盐道,谁料鲍在湖南任职不到三个月,因帝俄与我国在新疆伊犁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军务紧急,鲍超急速调援离湘遇此突变,陈鄂泉的希望破灭,只能挂一候补道空衔,等待时机另辟蹊径。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我国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后,外侮日甚,有识之士无不愤激,“戊戌”维新变法,使陈萼泉深受影响,眼看长沙辟为商埠,洋行林立,利权外溢,深为痛心!便决心弃仕营商。他揣摩到绸布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省城虽然已经有百余家经营绸布店铺,但均属中小型,无力和洋商抗衡,于是找到经营绸布业的亲友徐锡藩,饶介臣商量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为营商宗旨,联合人和祥、九章、聚太生等二十多家商号,合资30万银元,于民国2年,即公元1913年,在八角亭开创了长沙市第一家大绸缎铺,专营国货,取名“介福昌”,陈萼泉开业时,湖南省都督谭延闿曾赠贺联:“通功易事无余布,纬地经天具大材”。他任总经理,由住家到店铺要坐三丁拐轿。到店后首先便问营业长生意情况。他虽然外行,但担任行会董事,于本业却了如指掌。按民间谚语:“生意无巧,人齐货饱”的信条经营店务,把各部门管理得有条不紊,又在上海汉口创立驻庄进货;本市也有专人上街了解行情,故此信息灵通,生意十分兴隆。看到洋货多,便将国货少赚钱多推销,洋货俏时,便乘洋货货源未到,便大力宣传国货经久耐穿的特点,吸引人们购买,例如:漂白洋竹布,是含重碱漂白的,非用胰子油(即肥皂)洗不可,而农村农民用不起,多是用稻草烧灰过滤后渗茶枯水洗,如果用此土法洗竹布衣就不行。陈鄂泉抓了这个隙缝,与厂家挂钩,用32*32细沙,织成一种二尺六寸宽的本地白洋布,此布不仅适合土法洗涤,而且越洗越白,穿着凉爽,如此与洋商周旋,夺得市场销售分量。鼎盛时期,全年营业额竟达三百万银元。他关心时事,带头革新,规定当先生店长的都穿长衫马褂,载冲天砲爪皮帽,剃和尚头,待客户彬彬文雅。在当时看,别开生面,实在有示范作用。他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如戥字桥省立第一职业学校附商班科,他专送了两名青年入学深造,由此可见陈萼泉的思想开明,他为长沙市工商界造就不不少人才,其中如金融界钱业公会理事长李寿增,总商会会董麻静之,长津轮船公司大股东吴伯熙、九如斋南货店及西式木器创始人饶菊生,大盛绸缎庄大管事巍韵煌、坐庄专业人才李溪亭等,都是他培养成名的。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军阀混战,介福昌绸缎庄,数次被抢,此时陈萼泉年事已高,受此打击,精神奔溃,翌年秋大量吐血而逝世。终年七十三岁。他创办的介福昌号随着时局的变化,几度更改招牌,到抗战胜利后改名介昌绸缎店,直到解放以后的70年代,仍沿用“介昌”名号。
曾继祖